當鋼的成分相同或相似時,增進鋼零件可加工性的主要途徑是降低鋼的強度和硬度,以及鋼的韌性和塑性。然而,在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強度、硬度、韌性和塑性是一個接一個的。為了增進高塑性和高韌性滲碳鋼的切削性能,通常較好適當增進硬度和強度,降低韌性和塑性。合金滲碳齒輪鋼鍛坯在正火爐中鍛造后,由于奧氏體晶粒大,碳濃度分布均勻,單件空冷速度大,容易獲得貝氏體(主要是由貝氏體鐵素體和馬氏體/奧氏體島組成的粒狀貝氏體)。強度和韌性相對較高,這會惡化切削性能。

  然而,當使用正火爐進行普通正火時,如果使用標準中規(guī)定的正火加熱溫度,由于溫度低、奧氏體晶粒小和堆冷卻,冷卻速度小且不均勻(表面冷卻快,鐵芯冷卻慢,但可以獲得鐵素體和珠光體)(F+P組織,但硬度和強度往往太低,韌性和塑性太高,切削性能不好。如果采用吹風加速冷卻,表面鋼件容易出現(xiàn)貝氏體,使切削性能惡化,因此不適合每個鍛件獲得F+P組織具有較低的強度、硬度、韌性和塑性。

  試驗表明,當珠光體(P)的機械性能一定(在相同溫度下形成)時,合金滲碳鋼的切削力主要取決于宏觀硬度(F+P)的綜合硬度。受鐵素體顯微硬度影響越明顯,鐵素體硬度越低,切削力越小。對于正火爐中組織為F+P的正火滲碳鋼零件,鐵素體(F)為基體相,約占80%~90%,珠光體P約占20%~10%。

  鋼中先共析鐵素體晶粒的力學性能是確定的,但它們受晶粒尺寸和形貌的影響。晶粒尺寸對強度、塑性和韌性的影響可以看出,隨著鐵素體晶粒的減少,鋼的屈服強度顯著增進,沖擊韌性也略有增加,但伸長率沒有降低。因此,為了增進鋼的切削性能,有需要獲得較粗的鐵素體晶粒。

滲碳鋼切削工藝中正火爐的運用分析

上一條: 淺談全纖維臺車爐的規(guī)范操作要點

下一條: 參考一下臺車退火爐的試機技術流程

link1

版權所有:臨朐昱華熱處理設備廠手機版營業(yè)執(zhí)照信息公示